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江汉大学教育学院不太了解 ,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江汉大学教育学院的知识,包括江汉大学官方网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 ,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位于武汉市,这所综合性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2001年 ,江汉大学通过教育部的批准,正式成立,由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 、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四所院校合并而成。学校实行省市共建 ,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2002年6月,江汉大学整体搬迁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专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作为一所二本院校,江汉大学教育学院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江汉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学校不仅注重理论教学 ,还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设有多个专业的课程,涵盖教育学 、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知识体系。此外 ,学校还与多家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 。
4、作为一所二本院校,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院教师队伍由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造诣的学者组成 ,他们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学院还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
5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学校与多家教育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许多毕业生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此外,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职业规划指导 ,帮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
6、江汉大学教育学院秉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院的师生共同努力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综合优势和明显的学科专业特色,教育学、心理学 、学科教学论专业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湖北省武汉地区有较强的实力 。在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前提下 ,重新制定和修订了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宽口径、厚基础 、复合型 ”的人才培养理念。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的前身之一是原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 ,具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它源于1906年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总师范学堂 。解放前,几经变迁,逐渐演变为湖北省立武昌师范学校。
1913年两湖师范学堂改称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湖北第一师范并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 ,改称省立一中师范部;1929年师范学校独立,湖北第一师范改称湖北省立师范学校,同时,改六年制为三年制 ,招收初中毕业生;1938年湖北联中成立,湖北师范西迁恩施,改称湖北联中建始师范分校 ,校址在建始县城西七里坪;1943年建始师范改称湖北第九师范学校;1946年学校复迁武昌,改称湖北省立武昌师范学校,直至1949年解放。
这一时期学校隶属湖北省教育厅 ,内部设有训育处、教务处和总务处;曾办有简师和普师 。1923年董必武同志曾在湖北第一师范任教,并于次年任训育主任;陈谭秋 、赵辛初等革命志士曾在该校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1949年5月武汉解放。省人民政府接管后,将原湖北省立武昌师范和一女师、二女师、童子军师范一起并入湖北教育学院 ,成立附属师范学校。
1951年附师“一分为三”,有二部分分别在武昌成立了湖北省幼儿师范学校和艺术师范学校,而普师则迁至汉川县喻家集 ,成立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 。1951年—1956年,学校隶属湖北省教育厅,内部设有党支部,实行校长负责制 ,党支部起监督保证作用,中层机构设有教导处 、总处处和团委。
1956年夏,学校由汉川迁至武昌付家坡现在校址 ,并接收了洪山区新建的一所小学为湖北省实验师范附属小学。1957年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由湖北省教育厅移交给武汉市教育局领导,学校成立了党总支,行政机构未变 。
1962年湖北省实验师范停招师范生 ,改办高中。1964年武汉市教育局为增设红旗三中(现武珞路中学),划去学校土地30亩,另归还相邻的洪山区向阳大队20亩 ,使学校原有占地面积130余亩缩小为80余亩。1965年“四清”运动结束后,武汉市教育局决定将武昌幼儿师范(校址在现阅马场中学)与湖北省实验师范合并,迁至实师校内 ,实行一个领导班子,两块牌子的体制 。学校内部增设了政治处。1965年学校从参加高考学生中招收了语文、数学一年制大专班各6个,培养初中教师,此时 ,学校有教职工约160人,幼师、普师 、大专学生1000余人。1966年—1969年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停课 。1970年学校复课 ,招收初中班。
1971年恢复从家村下乡知识青年(含少数农村知青)中,经过推荐,招收师范生 ,一次就招收了1000余人,1972年学校扬名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小也随之改名为武汉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1976年粉碎“四人帮 ”以后 ,学校建立党委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又从中、高考学生中招收师范生,并逐渐增加了面试的要求。1977年曾以武汉分院的名义招收了高师专科生(系中文和数学专业) ,培养中学教师。同年,上级发文认定学校属县(团)级。
1977年—1982年,这一时期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撤消政治处设立办公室 。学校除主要为全省培养和培训小学、幼儿教师外 ,还承担了少数初中教师的培养、培训任务。1983年湖北省恢复重建省属武昌幼儿师范学校,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从此一分为二。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因而缩小到42.2亩 。同年,学校学制由三制改为四年制 ,以后经过改革又改为“三 、一”分段制。1985年经武汉市教育局批准,增设了中师教科处和师训处,分别担负全市中师的教学管理、指导、科研和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学管理 、指导工作。1987年上级核定学校教职工编制为210人 。
1989年学校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成立了政教处。从此学校内部行政组织机构就设有5处1室1科,即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 、教科处、师训处、办公室和保卫科。
1983年—1991年,这一时期学校主要为武汉市培养培训小学和幼儿教师 ,也先后为襄樊 、宜昌、沙市培养了部分小学、幼儿教师,同时承担了中师教科研和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任务 。成为武汉市中师三个中心,即教科研中心 、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资料中心的重点师范学校。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 ,在湖北省率先试办小教大专班、成为全国17省、市28所师范办小教大专班的试点学校之一。
从此,学校由培养中师程度的小学教师向培养具有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的方向发展 。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的中师联检团对湖北省中师进行检查后,评价武汉二师是一流的师范学校,称武汉二师是现阶段全国中师的又一所窗口学校。
此时 ,学校已有32个班的规模,学生1300余人,正式教职工211人 ,其中专、兼职教师147人(高级讲师45人,含特级教师3人,市管专家1人 ,讲师52人,助理讲师44人)。1999年学校开始从高考中招收专科生,学制三年。
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 ,50余年来为基础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1949年到2001年已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近20000人,分布在湖北省各地和武汉市的许多学校,多数已成为教学骨干 ,不少人已成为知名教师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发表评论